转向盘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转向盘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逐鹿粮市围绕粮食权力之争全球化(新闻)

发布时间:2021-11-26 12:36:46 阅读: 来源:转向盘厂家

逐鹿粮市 围绕粮食权力之争全球化

逐鹿粮市 围绕粮食权力之争全球化 更新时间:2010-9-12 6:43:58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类;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从部落时代开始,粮食就与权力紧紧纠缠;如今,围绕粮食的权力之争越来越凸显出全球化的特征。8月15日,俄罗斯宣布禁止小麦出口,迅速引发粮食市场上的紧张情绪,连与国外市场基本脱钩的中国小麦期货价格也按捺不住地飙升,同时创出天量成交。

市场对出口禁令的敏感,部分来源于对2008年初全球粮食危机的记忆。当年由于全球粮食供应紧缺,粮价飙升,粮食出口国纷纷禁止出口,粮食进口国则遭遇社会动荡。市场担心俄罗斯本次的粮食禁运会“传染”。

近期世界市场的小麦价格略有回调,但业界预计,粮食仍处于上升通道。这场粮食牛市的根源在哪里?中国能否在粮食博弈中独善其身?经过观察和采访,记者发现已很难将“粮食问题”独立出来———全球粮价上涨与生物乙醇消耗粮食、流动性过剩导致热钱涌动密切相关,基辛格提及的能源、粮食与货币已交织在一起。

小麦期货成交创天量

今年6月起,郑州期货交易所的小麦期货价格开始上涨,至今年8月中旬,多个品种均由2200元/吨涨至2500元/吨左右,成交量和未平仓合约也大幅增加。8月下旬,小麦主力合约普遍盘整,但进入9月以来再度发力,连续一周的阳线把价格拉升到接近6000元/吨。

现货市场也火爆异常。在国家今年的夏粮收购中,由于中粮、华粮和部分外资机构获得购粮资格,加上农民惜售,小麦现货价格水涨船高,令中储粮难收到粮。

8月19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麦属供大于求的产品,但由于市场有涨价预期,流动性又非常充裕,加之近期国际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给社会资金炒作价格提供了题材,该人士指出,“近期郑州小麦期货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是发改委首次提出“游资炒作大宗农产品”。此前游资轮番炒作大蒜、绿豆、生姜,业界认为小宗农产品盘子小、易储存,价格波动较大,是绝佳的炒作对象;而大宗农产品盘子太大,不会受游资袭击。

万达期货的分析师丁孙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从小麦期货价格的上涨幅度来看,确实存在游资炒作的问题。“这轮上涨不是没理由,但目前价格太高了。从供应量来看是要回调的。”

炒作的线索之一是成交量暴涨。“期货市场的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很难鉴别,不像国外有业内持仓量、业外持仓量的报告。到底有多少游资、炒作什么品种,我们没办法掌握。”丁孙亚说,鉴于期货市场上产业资金占比小,他认为本轮上涨更多地由业外资金推动。

中国仍处于安全区间

不过从眼下的现货市场看,国内小麦供应依然充足。“普通小麦和收购前的价格持平,优质强筋小麦的价格比收购前略涨。”丁孙亚认为,现货基本面的稳定意味着期货价格有回调压力;国际小麦价格也有所回落,上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主力合约略降,同时印度表示可能取消出口禁令,让国际市场松了一口气。

本轮国际粮价飙升主要由小麦拉动,由于中国的小麦、水稻市场基本与国外脱钩,因此国内市场未受直接波及。“我国小麦大概有90%以上掌控在国家手里,而且进出口也没放开,不会受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作出这一判断。

唯一引发争议的是玉米。中信证券研报显示,2010年7月和6月,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分别跳升至19.39万吨和6.47万吨,同比增长148.4倍和54.2倍。尽管和全国玉米1.6亿吨的消费量相比,进口数量相当微小,但长期净出口的状态被打破,也难免引发人们的担忧。

中国粮市迎来新挑战

中国的“粮食问题”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见诸报端;进入本世纪以来,在《货币战争》等畅销书带动下,出版界和媒体不约而同地关注起经济产业带来的地缘政治问题。

根据安信证券分析师尤宏业的调查,中国粮食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主导,同时也与通货膨胀密切相关: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农户出售大量存粮,粮食供应增加,因此粮价平抑;通货膨胀时,农户惜售,减少市场供给,粮价上升 .

从统购统销到全面开放,中国粮食市场给农民带来实质收益,确保种粮积极性。不过,这也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粮食开放收购中,包括中粮、华粮在内的购粮主体掌握大量粮食库存,会不会在世界粮价高涨时出口?对此,发改委曾表示中粮等央企将配合国家,进行粮食市场的调控;学术界建议,在粮食紧缺时国家应制定禁运令,防止购粮主体趁高价出口,影响国内市场稳定。

其次,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农产品屡屡成为炒作热点,绿豆、大蒜、生姜轮涨,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也有游资身影,政府如何监管?

更长远的忧虑来自种业。目前中国的水稻、玉米育种水平先进,但仍有大量品种育种落后———国产大豆无法与进口大豆抗衡,是中国最终丧失定价权的主要原因。

学术界对此深感矛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国外种子质量好,给农民带来实惠,但长此以往国内农业可能要依赖进口种子,“这没有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也举例道:“先锋种业在吉林推广他们的玉米种子,产量很高,而且他们服务到位,指导你种植还帮你卖,对国内种子公司来说是个竞争,有望提高国内企业的水平。”

中国如何避免粮食危机?

在研究过拉丁美洲诸国的粮食危机成因后,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室助理研究员张勇对本报表示,拉美国家的问题主要在于忽略了农业的战略地位;对于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战略支持,以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着中国粮食进口量增长,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国际粮价的传导效应会逐步增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所潜藏的隐患。”张勇说。

根据张勇的研究,2008年的粮食危机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粮价持续低迷。发达国家长期实行农业补贴,扭曲了市场价格,也极大地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

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危机开始积累,表现为石油价格飙升,带动农用燃料和化肥等成本增加,直接导致粮价上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来代替石油,使原有的粮食供应格局失衡。这一阶段全球经济高歌猛进,不少热钱也趁机涌入农产品市场。

2007年6月开始,危机逐步爆发,到2008年6月粮价达到峰值。后来由于金融风暴的冲击,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资金大规模撤离,国际粮食价格急剧下跌,危机至此终止。

“可以看出,上一轮粮食危机是金融层面、经济实体结构和心理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勇说。相应地,监控资金流动、管理粮食产销和维持稳定预期,是中国避免粮食危机的良策。

中国粮食购销三部曲

根据学术界的整理,从计划经济时代至今,中国粮食购销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3 年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销售,即“统购统销”。对农村的余粮户,在留足口粮、种子、饲料和缴纳农业税后,由政府收购绝大部分余粮;对城镇居民和缺粮农民实行统销。那个年代不存在私人粮商、跨国贸易,粮价完全由政府制定。

1979年,“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1985年统购统销制取消,粮食改为“合同定购”,允许农民在定购以外,实行粮食的自由购销,从而形成“双轨制”。1993年,国务院决定在两三年内取消双轨制,然而1994年通货膨胀严重,粮价比上世纪90年代初暴涨两倍有余,“双轨制”再度回归。

进入新世纪,中国粮市重新开放。2001年,江苏等8个省市率先放开市场;2004年,国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不过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对小麦、稻谷等重要品种在部分省市实行最低收购价,对粮食收购方也有资格审查———今年的“夏粮收购”实际是保护价收购,各路资金争相抢购抬高粮价,在当今的粮食政策下是允许的。

探根溯源

全球粮市“欧美化” 中国能否独善其身?

“粮食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农业生产和贸易体系的失衡。”接受本报采访时,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勇说。学术界普遍认为,全球农业体系的失衡,根源要从世界大战前的美国说起。

北美大陆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得天独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农业实现半机械化,从此开始“黄金时代”。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加上农业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的进步,北美农业产量一直稳步上扬,很快就超出了国内需求,但美国政府力图保护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农业集团的利益,只好通过国内救济、国外援助甚至就地销毁等手段,来消化农业库存;与此同时,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也一直未减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粮食的巨大需求,进一步加固了美国农业的畸形发展模式———战时的美国向欧洲提供了6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援助。然而随着马歇尔计划的结束,各国农业的恢复,美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再度收窄。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主导下,美国农业正式走上全球扩张之路。

1959年,日本遭遇伊势湾台风,农民损失惨重。美国的农民团体找到了出口玉米的机会:他们通过空军支援,把36头美国种猪作为援助物资投放到日本,同时运去1500吨饲料玉米。此前日本人用麦麸饲料喂猪,改用玉米后,出栏期缩短了两个月。于是,玉米饲料迅速在全日本普及,1960年后,日本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进口国。

同时,美国也在日本的学校推广面包,使日本大量进口美国小麦,导致当地小麦产量骤减。

进入1980年代,美国各州的农民团体开始在全球复制“日本式成功”,用援助、辅导生产、饮食推广等方式开拓市场,为政府补贴下日益膨胀的农产品寻找出路。

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曾经是农业出口国,但是政府意图通过工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放弃了对农业的保护,大量进口美国大米。由于进口大米价格仅为国产大米的一半,萨尔瓦多共有30万公顷土地被荒废,农田减少到原来的1/4;另一方面,当地进口商奔赴各学校推广美国大米消费,推广费用由美国农民团体承担。

在2008年初的粮食危机中,萨尔瓦多受重创,大量儿童营养不良。

这一切都以“市场”的名义进行。看似美好的贸易,令很多国家放弃本国粮食生产,开始依赖进口。到了2008年年初,由于国际游资侵扰,加上国际油价上升,美国大量玉米被用于生产生物能源,导致粮食供应减少、价格飙升,粮食进口国顿时进退失据。

正因如此,今年6月起中国从美国进口饲用玉米,迅速引起业界的警惕:这一情节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何其相似。与此同时,在美国农民利益集团的推动下,中国生猪养殖逐步采用美国配方的玉米饲料。

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看来,中国玉米尚不危险。他告诉本报记者:“大豆被国外产品挤压,主要是品种跟不上,让农民吃了大亏。现在国家对玉米育种很重视,中国玉米价格在全球都有竞争优势,产量跟美国差不多,不会步大豆的后尘。”

“我们国家养殖业发展得很快。如果进口玉米饲料,养出来的猪肉可以出口的话,那么进玉米也是好事。当然我们的玉米一直是出口的。”

天灾扣动涨价扳机

近几月国内外大宗粮食的上涨,最直接的诱因就是天灾。

今年8月开始,欧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东欧国家遭遇百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天气,造成小麦大幅减产,其中俄罗斯受灾面积超100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20%。另一小麦主产区澳大利亚则受蝗虫灾害,从4月开始,东南部4个州有百万亩大麦、小麦绝收,至今灾害仍在恶化中。

中国的气候也极不稳定。2010年年初,西南部出现特大旱灾,北疆地区出现暴雪,华北遭遇低温,南方则发生严重洪灾。5月以来,山西北部又出现5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如此频密的自然灾害超出人们预期。

不过业界认为,今年全球粮食储备仍处于高位,发生粮食危机的可能性很低。中国农业部网站也发布公告称,随着中央扶持晚稻和秋粮生产的政策措施的迅速落实,加之8月中旬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南方晚稻和东北水稻生育进程加快,部分弥补了前期生长量的不足。

永州发电机租赁型号齐全

机密文档销毁废旧图书销毁销毁制度

北京回收手机晶振

金华依维柯欧胜房车生产厂家特价

禅城人头马路易十三洋酒回收多少钱一瓶

gs镀锌管大棚管生产厂家使用寿命长

裕安区问题食品销毁处理单位

2020年资阳加筋滤网b型功能特性25050加筋滤网

朔州金盏菊销售市场

讯问室隔音软包设置防撞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