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盘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转向盘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区域竞争力新观察这件事不仅事关南京未来-【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8 00:43:07 阅读: 来源:转向盘厂家

省际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城市间的竞争。从学界、媒体到社会舆论,无论是各种城市排行榜上,还是百姓街头巷议中,哪座城市更强,都是焦点。

南京强,当然有利于800多万南京人。南京能在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对整个江苏乃至更大的区域,都是利好。强、脱颖而出,经常被一个有专业色彩的词来代替,这就是首位度。首位度实质讲的就是集聚力和辐射力。南京首位度高不高,不仅事关南京未来,对全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将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何为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这一概念诞生于上世纪。1939年,美国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研究了51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发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要比第二位城市多出很多人口,因为吸纳了更多的人口,首位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同样占据明显优势。从而,杰斐逊提出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首位城市的相对重要性,这就是城市首位度的来源。

80年过去,城市发展早不能与当年同日而语,诸多城市的发展也证明人口的多少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城市的实力,后来也有学者借用城市首位度比较城市的经济规模。现在,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

这几年,国内对“首位度”的运用更为宽泛,各类文章经常用以说明城市的产业经济、科技文化、功能等软硬实力,实质是借城市首位度反映一座城市对资源的集聚力和对周边的带动力。

首位度成为热词的背后

首位度的概念进入中国有年头了,但也就近3年被频繁使用,从一个专业词汇成为社会常用词。背后体现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竞争扮演的作用日益重要。

俄罗斯电视台新闻频道曾发文指出,中国经济进入城市驱动型增长阶段,今后将发挥超大城市的潜力。中国目前虽然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但超大城市,或者用国内媒体常用的表达——一线城市,也就是大家所熟识的北上广深,还不够用。未来,中国还将诞生更多的超大城市。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赞同发展超大城市,比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他发文指出超大城市才是未来中国最具增长潜能的地方。

谁能成为超大城市或者说未来中国重要的城市,各省省会当仁不让。这倒并不只是因为省会是各省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省会的城市功能较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省会城市表现出较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各项发展指标整体优于非省会城市。

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柳分析,随着我国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在这些领域,省会更具优势。

南京责无旁贷

在这轮城市竞争中,省会竞争是重头戏。浙江提出“杭州兴则全省兴、杭州强则全省强”;安徽实施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战略规划,并将巢湖市和庐江县划入合肥;河南支持郑州获批全国首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施以郑州为中心的省际铁路建设;四川要求省市国企总部落户成都……依靠所在省份的全力支持,这些省会城市开足马力,冲在发展前沿。

就如水往低处走,资源也是往最具配置能力的地方聚集,所谓强者愈强。哪个省都希望至少有一座具有强大吸纳力的高峰似的城市,否则就会被人家“吸血”。

江苏是我国第二大经济大省,13座城市放在国内,个个不差。可从经济总量看,江苏的城市没有出现在榜首,南京和苏州排名靠前,也是前五名之后。所以,有评论说,江苏城市群山无峰。经济强省江苏,需要一座与省份地位相匹配的强市。

早在2016年12月,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南京市工作,对南京提出要求,摆在首位的即是要求南京努力建成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增强省内辐射带动力和影响力、吸引力,提高发展能级、发挥更大作用。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多次表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首位度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蓝绍敏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作为江苏省会和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目前面临一大尴尬就是城市首位度不够高。“在南京工作,我们要理直气壮讲首位度、全力以赴干首位度,名副其实争首位度!”他说。

南京近年的发展势头强劲,跻身于万亿元俱乐部后,投资增幅也仅略逊于南通。南京去年经济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及增速均居全省第一,重大项目数同样全省第一。在14个GDP万亿级城市中,南京总量虽排第十一位,但去年经济增幅排第四位,比上年前移三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南京的可持续竞争力在全球千座城市中排名第79位,在中国大陆城市中仅次于北上广深。

其实,南京的综合实力在省内从来都是居首,只是其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少于苏州,而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绝对优势。而南京在区位、交通、科教、金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令省内其它城市难望其项背,这从选择南京落户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上可看出端倪。

寻找突破点

对南京的经济规模,有些专家倒并不操心,他们认为南京经济总量上去是迟早的事,而且拼总量、拼规模的阶段已过去,以后拼的是效益,拼的是经济发展的层次。要拼城市发展的“高级感”,南京有突出的科教优势。

说到科教资源,这是南京的“宝”,也是南京的“痛”。南京各类人才、机构等科教资源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但在长三角25个城市中,南京的专利申请授权量仅排第六位,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历年总数还不到深圳一年的增量。

为此,今年南京一号文件聚焦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配套系列政策,资助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先落户再就业新政。2018年春节假期,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多个部门都在加班加点,要赶在别的城市到南京抢人之前,把可能外流的人才和项目先稳住。看得出,南京把创新和人才作为提升首位度的首要突破点。如果南京真能把科教资源用好,形成活力喷涌的创新生态,南京未来正如很多创业海归所预判,不可限量。

也有不少学者看到,南京还要解放思想,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如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就提出,南京要努力成为一座开放之城,政府不能管太细,手不能伸太长。要多培育引进各类专业中介,社会治理理念要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一座让人感受到开放包容宜居的城市,更能吸引各类人才,从而集聚优质发展要素,提升城市影响力。

一座城市是不是“老大”,要问问它给大家带来什么好处,要看看其他兄弟市的感受。专家认为,宁镇扬一体化,还要有大动作,至少要先在社保、公积金、医疗等民生领域让三地百姓先感受到切实的利好。

抓住交通“牛鼻子”

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是,南京抓住了交通的“牛鼻子”。正在建设的中国新高铁时代,是城市洗牌的重要机遇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京交通首位度,已明确“三个转变”,即推动省域综合交通网由“井”字方格网,向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放射结构转变;推动由全省“多中心”,向“省会南京中心枢纽”转变;推动南京由“单纯侧重接轨上海”,向“主动辐射带动和接轨上海并重”转变。

到2035年,南京的交通地位将更为重要,半日内通达国内省会城市、1小时通达长三角省会城市、1.5小时通达省内设区市、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各城市。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杨涛分析,原先的“井”字形交通网络,强调交通资源均衡分配,缺乏与国家空间战略、产业经济和城镇发展格局紧密结合。事实证明,资源在哪儿,机会就在哪,人流就跟到哪。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吸引力非中小城市所能相提并论,平均用力就是资源利用的不集约、不高效。“米”字形交通网络,意味着南京要考虑与全国乃至全球各个方向的联通。在上一轮高铁布局中,南京建成五个方向的高铁线,高铁发车数仅次于北京。新一轮高铁规划建设,南京要优先强化北沿江和宁淮连高铁建设,挺进苏中、苏北腹地,同时进一步谋划宁宣黄高铁布局,筹划禄口机场空铁联运,预留预控联系南京与中西部腹地的宁西高铁。

交通引导要素的流动,有了交通中心的支撑,南京无异于如虎添翼。最近南京74个户籍申请点络绎不绝的南京户口申请者,多少能想见南京的未来。

记者 颜芳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烟箔

沙发凉垫

梳理机

快艇

中路昌混凝土压力机